文章摘要: 本文聚焦于 entity["organ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 0](WTO)争端——即 entity["place", "印度", 0]就电动汽车(EV)及电池补贴政策被 entity["place", "中国", 0]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争端起因、印度补贴政策的具体内容、中国的主要诉求与法律依据、以及此案对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与贸易格局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细致阐述。首先,文章回顾中国为何选择对印度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印度在电动汽车与电池制造领域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其次,分析印度补贴措施的结构机制,包括 “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高端化学电池项目、本土化成分要求等。接着,探讨中国在本案中提出的法律主张:包括违反“国民待遇”原则、构成禁止性进口替代补贴、损害中国企业合法利益等,并指出中国所援引的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1994)及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TRIMs)条文。最后,评估此次争端对中印双边关系、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以及WTO争端机制本身的影响。文章在结尾部分对争端所蕴含的制度逻辑、产业竞争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矛盾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这一案例不仅是两国制造业竞争的缩影,也为未来绿色产业下贸易规则的适用与演变提供了一个重要观察窗口。
近年来,印度政府为推动绿色出行及本土制造,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电动汽车与电池产业的政策,这引起中国方面的高度关注。根据公开报道,中国商务部指出印度的电动汽车及电池补贴措施“对中国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 citeturn0search18turn0search12turn0search19
在这之中,印度制造业和绿色产业政策在全球背景下正不断上升。印度在“自力更生”(Atmanirbhar Bharat)和“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战略下,大力推进电动车及高端电池制造,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citeturn0search14turn0search4turn0search9
对中国来说,印度电动车与电池产业的崛起不仅意味着未来在印度市场竞争加剧,更意味着中国电动车出口、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可能受到挑战。正如分析称,“印度 aggressive push … has begun yielding results not just in domestic growth but also in the form of envy.” citeturn0search9
印度的补贴政策主要通过 “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高端化学电池(ACC)国家计划、以及电动乘用车制造激励方案等多个子项目来实施。中国在其投诉中明确提及三大计划:即 ACC 电池方案、汽车与汽车零部件 PLI 计划、以及电动乘用雷火竞技车制造方案。 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25
例如,印度政府于 2021 年批准 ACC 电池储能国家计划,拟投资约 ₹ 18,100 亿卢比(50 GWh 规模)用于五年内推动本土电池产能建设。 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25 在汽车与零部件 PLI 计划中,预算约 ₹ 25,938 亿卢比,旨在扶持先进汽车技术产品制造。 citeturn0search4
这些政策设定了条件:补贴资格往往要求较高比例的本土化成分使用、或者要求制造商在印度设厂。中国指出,这些条件实质上排斥或歧视进口部件,尤其是中国制造的产品。 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18
此外,除了制造补贴之外,印度还在税费优惠、购置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如充电站)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报道所称,印度某款热门 EV 车型的补贴(含直接、间接)可能高达其价格的 46%。 citeturn0search15turn0search19
中国通过其商务部声明指出,印度的上述措施违反 WTO 多项义务,尤其是“国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原则,即进口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后不得受到比本地生产产品更不利的待遇。 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18
中国还认为这些措施构成“禁止性进口替代补贴”(prohibited import-substitution subsidies)——即成员方为本土产业给予补贴,目的是替代进口,从而违反 WTO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中关于进口替代补贴的相关规定。 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4
依据中国的投诉,印度的政策还可能违反 GATT 1994 及 TRIMs 协定。其中中国在其向 WTO 提交的文件中指出,这些措施“appear to nullify or impair benefits accruing to China, directly or indirectly, under the cited agreements”。 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18
在程序方面,中国已在 2025 年10 月向 WTO 提起咨询请求,标志着争端解决程序的第一步。若咨询未果,中国可要求设立专家组审理此案。 citeturn0search17
首先,从双边关系看,此次 WTO 诉讼发生在中印经贸关系的敏感时期: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中国在电动车出口上寻求拓展,双方在制造业竞争层面存在结构性互动。 citeturn0search18
其次,对于全球电动车及电池产业链而言,这一争端揭示出:在绿色产业兴起背景下,国家政策扶持与国际贸易规则之间的张力正日益显现。各国为抢占低碳经济先机,纷纷实施产业支持政策,而这些政策可能触发跨国贸易摩擦。 citeturn0search9turn0search19
再次,从 WTO 制度视角来看,该案是成员国在绿色产业链条下通过规则设防、利用争端机制的典型案例。它将考验 WTO 对新型产业政策(如本土化成分要求、绿色补贴)之规制能力。并且,在当下 WTO 上诉机关功能受限的背景下,此案或促使成员国更多通过争端解决机制实质处理补贴争议。 citeturn0search13turn0search10
最后,从未来展望看,这场争端不仅关乎中印两国,也可能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设定产业政策、各国扩大绿能与电动车制造扶持的“风向标”。若最终 WTO 判决印度政策有违规则,印度须调整政策;若印度胜诉,则可能为类似本土扶持政策提供判例依据。双方以及产业界均需高度关注其后续进展。
总结:
总体来看,本文梳理了中印在 WTO 框架下因印度电动汽车及电池制造补贴产生争端的全貌。从起因背景、政策细节、中国提出的法律主张、到争端的产业与制度影响,分析呈现出贸易规则与国家产业政策之间微妙且复杂的互动关系。该案体现出绿色低碳产业扩张背景下,制造业主导国之间的新型竞争态势。
未来值得关注的是,此案将如何在 WTO 争端解决程序中演变、印度是否会对其补贴政策做出调整、以及全球电动车与电池供应链将因此产生何种重构。对于政策制定者、产业从业者与规则研究者而言,这不仅是一个国家间经贸纠纷,更是绿色产业时代下国际规则演化的重要窗口。
